有一位家人知道我喜欢看比较有深度的电影,因此给笔者推荐了一部电影《一点小信仰》。 这部电影是2011年出品,是作家米奇艾尔邦同名励志故事原作改编,他也是畅销书籍《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》的作者。这个故事是由真实人物故事改写。透过两位上帝仆人的故事,作者米奇想要与阅读书籍、观看电影的人一起思索生命的难题。,特别是罪人得赦免,以及人如何才能够相信上帝的存在等问题。
在电影中,我们看见三位主要人物:一位犹太老拉比、一位黑人牧师,再加上与作者同名的主角米奇。在他们三人各自的生命与互动中,我们可以看到电影所要探讨的信仰议题。
故事一开始,就由老拉比向米奇提出了一个问题——你愿意为我撰写祭文吗?对于米奇来说,这个邀请实在很奇怪。身为专栏作家,他的文笔当然不在话下。只是,虽然他小时候在老拉比的犹太会堂成长,但长大后却早已成为了一名无神论者。既然如此,他又如何担当这样的重任呢?不过,在老拉比的盛情邀请之下,他实在无法拒绝,因此只好硬着头皮,定期回到家乡与老拉比会谈,好让他收集一些资讯可以帮其写祭文。
黑人牧师名叫亨利,是米奇在他所居住的城市认识的,他的教会特别关注穷人和游民这两个群体。
在电影的前段,讲述了亨利牧师的成长经历,他出生在父母失和的家庭,母亲在一次吵架中开枪射击父亲,虽然没造成伤亡,母亲却因此入狱。在狱中,母亲说出了对亨利的期待,就是盼望未来他能够成为一名传道人。不过,亨利的人生相当坎坷,一开始被陷害杀害警察而入监,最后不小心误入歧途,做尽了所有作奸犯科、贩毒吸毒的事情。直到有一天,他的生命遭遇极大的困境,也就是有黑帮老大要杀他,最后他借着祷告逃过一劫,后来开始洗心革面,最后成为了一名牧师。
老拉比和亨利牧师这两个人,他们有许多不同之处——一位谨守宗教仪式、生活相当规律,另一位带领敬拜方式相当自由且简单,并与会友共同生活,帮助他们面对生命中每一天的困难与挑战。两个人的生命也呈现了相当大的差别,一个从来没有离开上帝,一位则是浪子回头。 相同的是,透过信仰,他们对自己的生命有很独特的看见,老拉比坦然面对死亡的进逼,亨利牧师持守信仰,坚定地与教会会友度过艰难的每一天。
这两位牧者的生命,可以说是两个极端,而我们大部分的人却是在他们两人之间。就如米奇一样,他虽然认为自己是无神论者,因着小时候的信仰经验,并没有那么排斥信仰,甚至也会与基督徒的老婆一起去教堂。但米奇跟亨利牧师大为不同,他是在离开上帝之后做尽所有的坏事之后才悔改。我们很多人的生命经验可能与米奇比较相似,差别只是我们认定自己是信上帝或不信上帝而已。
对于米奇来说,与老拉比的对话让他得以重新检视自己的生命,并且愿意去关心社会各角落所发生的事。也因此,当他与亨利牧师相遇之后,他愿意重新调整对坏人无法真实悔改的偏见,并且用自己所写的专栏帮助亨利牧师的教会。
在电影的最后,米奇说,信仰的重点不是解答人生的疑问,而是寻找答案的过程,选择相信超乎自己想像的事,消弭信仰之路的重重难关,让你不枉此生。一个有信仰的人,不是找到人生疑问的答案,而是在寻找答案的过程当中,借着持续性的相信,最终可以慢慢地体会上帝要我们经历的人生。他继续说,不管是和犹太老拉比坐着聊上帝,或是用更鼓舞人心的东西,如修补教会屋顶上的破洞,我们都在分享这个世界,我们可以好好地分享。最好的就是不同的人能达成共识,修补他们人生中的破洞。每个人都一样,无论是你的生命曾经经历过大起大落、或者是平凡的人生,也或者是介于这两者之间,每个人都一样,我们在各样不同的经历中,弥补我们生命所欠缺的那一块。
就如同教堂补洞之后所刻的文字一般(这里曾经有一个洞,现在我们却是健全的),在教会中,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欠缺的一个洞。当弟兄姊妹一起走在信仰的道路上,透过彼此的团契生活,渐渐地成为一个健全的群体。就如同米奇在老拉比的告别礼拜祭文中说道,当我们对上帝咆哮时,你重新点燃我们信仰的余烬,提醒我们唯有破碎的心,才是唯一完整的心。只有向上帝承认我们是破碎的,需要上帝,也需要彼此的团契生活,最后才能得着完整的心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